YoloKokura

我对渐进式总结法的概念最早来自于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: A Practical Technique for Designing Discoverable Notes - Forte Labs,但随着个人的实践,已经不那么原教旨了,列出原文以供参考。

Logseq的宣传语是“如今,每个人都是知识工人”,这种比喻似乎不那么恰当。这也是我对各类知识管理方法或软件的看法,除了各种时髦的技术手段或信息渠道,我们最需要的应该是弄清自己想要了解的是哪些领域,而不是漫无目的地漫游摘抄,打发无聊。我们不是像卓别林表演的那样,做信息流水线上不必思考的螺丝钉,而是要像深海里的大鱼,鲸吞之下只留下自己想要的资源。这也是我的知识管理方法的前提。

找到信息源

在第一个阶段需要尽可能地捕捉需要的信息,也需要平时收集质量较高的信息源,可能是书本、RSS、Newsletter、付费订阅、Podcast、期刊论文,etc。

最直接的接触信息的方式无非是有关领域最经典最源头的资料。纳瓦尔宝典书读完了都阐述了类似的想法。

例如,要了解注意力机制,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是怎么都要去读的。想要在中国传统文学里浸润,四书五经、经中六部之类的资料是怎么也避不开的。一言以蔽之,要追本溯源,不要停留在“导读”、“注解”层面的二手资料上,古人把这种资料比作”玉屑“。Naval Ravikant做得更激进,他主张完全避开玉屑。

或曰:“古今作书者非一,各穿凿失经之实传,违圣人质,故谓之蕞残,比之玉屑。故曰:“蕞残满车,不成为道;玉屑满箧,不成为宝。”前人近圣,犹为蕞残,况远圣从後复重为者乎?其作必为妄,其言必不明,安可采用而施行?”

但总而言之,原始资料的好处在于:

  1. 可以强制你的理性去思考加工一手知识,而不是被动地投喂知识榨菜,这些二手知识里甚至可能还有曲解流变的成分;

  2. 一手资料数量有限,后续作品大都是在其基础上稍加变化发展,有一条脉络在,所以可以让你最有效率地掌握领域知识,达到对这个领域”书读完了“的效果。

大多数情况下,要找到某领域的原始资料,只需要循着这个领域的周知纲目即可,这在古代体现为经史子集、四书五经式的总结,在如今体现为某领域的文献综述,或者任何标注资料来源的内容。

抓取信息

在高质量的信息源上,我们总算可以进行严肃地学习了。

第一步通常是低痛甚至无痛的,你只需要高亮你的资料中重要的内容即可,从古至今有无数的方法可以这样做。

这个过程不应该只停留一次,而要反复进行两到三轮,在第一次高亮的部分里优中选优,不断萃取,side note。直到你肯定你抓住了你最需要关注的内容。

反复进行的理由同样是让你的理性最大程度介入这个过程,而非让高亮退化成无脑的机械的安慰性的仪式。

在另一方面,你并非什么信息都值得高亮收集,我们身处一个信息极度廉价的时代,你必须WALK WITH A PURPOSE,你要处理的必须是能对你产生推进作用的信息,它可能直接服务于短期的任务,也可能和你关注的长期目标相关。总之,你必须能有意识地把信息归类到上述两个方面,不然这个信息就是没有意义的。你不要抱有一种赛博仓鼠的心态,担忧这些信息以后可能有用,它们就散布在互联网上,不会丢掉。

提炼和总结

不少人会停留在高亮和side note的阶段,一部分人会对自己的摘录反复精炼,但是这种程度并不足以让你拥有这项知识。

为了进一步内化知识,你需要进一步发挥理性的作用,这同样可以分两三个阶段:

你需要换一种表达方式来描述你摘录的内容,用这种方式强制让你思考。当然,对于值得quote的内容你可以保留。

你需要在你的笔记系统里,把相关的摘录联系起来,发现不同领域的知识的关联。在过去,人们用卡片式笔记和便签来实现知识的连接和发现,现代化的电子笔记软件让这件事情变得自动无感。(这里就不推荐什么笔记软件,免得写成一篇Productivity Porn)

你需要系统化地对你吸收的信息进行总结,它可以是非正式的读后感、简单的归纳等等,而不是对某条高亮的side note。

输出和实践

我们学习知识总是为了某个目的服务的,这意味着如果不去践行不去输出,我们就无法真正掌握。

读再多论文,不如写一篇综述。抄一百句斯多葛,不如每天实践消极想象和思维二分。刷了那么多Rust的资料,不如真正上手写一个项目。

可贵的是,在输出的过程中,你甚至都忘了这些想法的来源,你把自己的内在特质和思想都融了进去,仿佛这一切就是你自己原生的观点。

曾有位朋友酷爱严歌苓,带着自己的想法去摘录,去创作,最后自己的文风酷肖严歌苓。

构建一个渐进式总结的系统

大多数知识管理方法都期待一个“日后”,这个方法也不例外:日后会回顾温习此时的摘录、日后会找时间来整理笔记、日后会输出总结post……

但是对于习惯养成,却不能太依赖这种苍白的期待,你最后要做的是思考如何建立一个系统,减少意志力的投入,去维持适合自己的类似的习惯。

Tags: